《山东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统文化焕光彩 字句诗篇氲书香

———“春天的诗会”“汉字听写大赛”“朗读者”等汉字读写用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
   期次:第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崔文斐 张杨   


  台上灯光绚丽、台下座无虚席,诗和音乐已准备好,你准备好了吗?
  4月26日晚,我校千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在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共赴一场“春天的诗会”。谁说理工男没有诗情?谁说女博士不懂浪漫?在这美丽的春光里,理工学子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展示祖国春回大地之美景、时代风云之流转、学子奋发之风采。
  汉字,不仅是一种信息符号和交流工具,更蕴含了我国璀璨辉煌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校以增强学生的汉字读写用能力为抓手,通过春天的诗会、汉字听写大赛、大学生辩论赛、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春天的诗会:春风赴诗会 十里歌声起“你裙裾明媚莞尔一笑,氤氲不尽却是我的泪花,筵席终有散时,我仍铭记那晚照晴空……”“春天的诗会”颁奖晚会现场,朗诵者们倾情吟诵师生原创作品,表达着对诗歌的挚爱。
  2014年,在时任分管研究生工作副校长吕传毅的倡议与推动下,研究生院首次推出“春天的诗会”。诗会分为征集、评选、朗诵三个阶段。首先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原创诗歌,然后经过专家的品评推选出获奖作品,再在获奖作品中选择适合朗诵的诗作,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编排后,成为一首首诗朗诵作品在颁奖晚会演出。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二等奖的诗朗诵作品《娘,我回来了》就是“春天的诗会”推选出的经典作品之一。
  “春天的诗会”至今已圆满举办五届,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吸引了鲁中地区多所高校参加,共收到投稿诗歌两千余首,评选出优秀作品近五百首,成为集诗歌创作、品鉴与诵读为一体的大型诗歌文艺活动,将中华传统诗歌文化传播到了山理工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春天的诗会”成功举办,2017年吕传毅提议成立诗社并为诗社取名,于是“风絮诗社”诞生,其宗旨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诗意情怀”。诗社先后举办了“传承最美诗歌,守护精神家园”系列沙龙、诗歌朗诵培训、诗歌创作研讨会等活动,并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在柳絮飞起的时候,这里还有一群信仰诗歌的人儿。”2016级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学生罗乙丁说。
  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有的抒情方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出文字的独特魅力。“春天的诗会”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诗歌交流和创作的平台,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天暂已远去,诗歌还在继续。正如校研究生会副主席、风絮诗社社长赵鹏所说:“三千弱水,醉卧春风。愿诗歌的力量伴随我们一生。”
  汉字听写大赛:翰墨飘香处 提笔论英雄“稷下湖”的“稷”你能否写对?整日抱怨“雾霾”的你是否只会读呢?“汆丸子”这个你最爱的美食是否会写呢?没有硝烟的汉字听写大赛决赛战场,选手们既有绝处逢生的喜悦,也有差之毫厘的失落,我校学子在一笔一划中真切地感受着中华文化、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书写汉字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对学生来说,写信用电子邮箱,作业用电脑打印。对老师来说,办公无纸化,上课多媒体。纸和笔渐渐被人们遗忘,“提笔忘字”现象愈发严重。2014年,党委宣传部开始推出“溯源寻根 固本求新”汉字听写大赛,引导广大师生重新审视方块汉字的独特魅力,用中华优秀思想和文化完善人格修养,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汉字听写大赛举办四年来,我校学子有的积极参赛,在备战中不断提高书写能力;有的来到比赛现场,通过观看比赛认识到自身对汉字读写的忽视;有的虽然没有参与比赛,却受到同学们的影响,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第三届个人赛冠军张慧燕为了比赛,翻阅了两遍《新华字典》,用完了一盒笔芯,记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本笔记。化学化工学院的杜森同学更是连续参加了三届比赛。每一场比赛的现场观众都或在手中、空中书写,或用手机搜索正确写法,并不时发出“噢,原来是这样写”的感叹。汉字听写大赛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无法自拔”。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中一路蜿蜒走来,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一身古意千寻觅,字墨书香世永存。汉字听写大赛或许有一天会结束,但汉字的传承永不止步。
  大学生辩论赛:辩万物之思 论上下之理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巧”作舟?手机智能化对大学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模拟法庭里,理工学子引古喻今、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演绎着明思慎辩的智慧角逐。
  “晏子杯”大学生辩论赛由法学院承办,是我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精品活动,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开展团支部、学院、学校三级大学生辩论赛,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增进对文字的关注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从1995年至今,“晏子杯”大学生辩论赛已成功举办24届,成为我校广大团员青年展示风采的重要舞台。一届又一届学子在这个舞台上,增强了语言和思辨能力,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为准备一个辩题,参赛队员每天晚上在自习室一直讨论到教学楼关门,逐字逐句地琢磨,面红耳赤地争论,写辩稿写到凌晨两点,走路吃饭甚至洗澡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思来想去。“现在回头看来,每一个仔细分析过的辩题,每一场尽心尽力参与的比赛,每一个咬牙坚持奋斗的夜晚,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第21届“晏子杯”冠军队成员胡佳钰说。
  每一场辩论都是那么精彩,简直就是一场语言盛宴。辩手发言幽默精彩、妙趣横生,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出色的表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辩论赛不仅为全校师生精心打造了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课余活动,更让大家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了汉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种语言和思维的智慧将让广大学子受益终生。
  朗读者:朗文化之声 读汉字之音“起来,重整这破碎的河山;起来,做一个复兴的梦。不,这已经不再是一个梦。看,我们梦中的嫦娥正在九天揽月;看,我们梦中的蛟龙正在五洋捉鳖……”5月20日,我校第二届“朗读者”决赛在3号教学楼报告厅举行,参赛选手有的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有的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有的描绘对故乡的思念,用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的朗读,把观众带入到一个个故事中,并为之动容,伴之热泪。
  为引领广大学子重新拾起朗读这个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基础性技能和创造性活动,党委宣传部自2017年开始举办“朗读者”大赛。用朗读展现语言的艺术,用情感体悟文字背后的故事,“朗读者”为大学生活注入了更多的生命之美、文学之美、韵律之美和情感之美。从清晨的艺术广场到傍晚的稷下湖畔,不时传来优美的朗读声;从顾城的《一代人》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再到木心的《从前慢》,数不清的名篇美文得到了倾情演绎。
  用声音诠释文字,用情感解读文字,用经历诉说文字,这就是朗读。读一篇好文,诵一首好诗,讲一段故事,不但能带给人快乐,也能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朗读者”带着中华文化的基因,讲述中国的故事,运用中国人的话语,抒发中国人的情怀,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倾诉。朗读,在对文字的二次创作中,以声音之美激活文化价值,唤醒文化传统,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除了以上活动,学校还举办了征文演讲比赛、主待人大赛、书画展、经典诵读大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全新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扩大了参与和影响范围。校党委书记吕传毅一直关心关注并带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他说:“校园文化活动为全校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更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艺术‘营养’元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们要弘扬优秀文化,让全校师生在文化的滋润中健康工作和学习。”
  一横一竖书写青年之志,一诗一词铸就大学之魂,一咏一赋彰显文化之韵。一系列的汉字读写用活动打造了校园文化新品牌,让悠悠墨香、诗意情怀、朗朗书声在校园内氤氲回荡。

山东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079次访问,全刊已有3788429次访问